第3课 鸿门宴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本题要求选择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项,“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①结婚的事;①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 C项,“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明。 D项,古今词义相同。 故选D。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人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项,“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之《庖丁解牛》,而不是《鸿门宴》。
高考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
高考
故选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佑:辅佐,帮助 .B.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剸:专,专门 .C.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械:枷锁、镣铐 .D.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 徒:白白地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项,“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中的“徒”,译为“赤,光”,不是“白白地”意思。 该句的意思是:萧何年事已高,素来行事恭谨,光着脚入朝谢罪。 故选D。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C.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D.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谢”,道歉。 故选B。
5.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皆为龙虎,成五采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张良出,要项伯
高考
高考
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沛公奉卮酒为寿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A项,“距”,同“拒”;“内”,同“纳”;“采”,同“彩”; B项,“倍”,同“背”;“要”,同“邀”; C项,“坐”,同“座”;“郤”,同“隙”; D项,“内”,同“纳”;第二句没有通假字。 故选D。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 ①项伯杀人,臣活 ①项霸上 ①此其志不在小之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①沛公今事有急.....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①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①①名词用作动词,①①形容词用作名词,①①动词的使动用法,①①①名词作状语。 故选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
高考
B.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高考
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然后;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却; B项,两个“之”,用法相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乃”,副词,就;第二个“乃”,副词,才;
D项,第一个“因”,介词,趁着(机会);第二个“因”,副词,就。 故选B。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灭秦,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B.婚姻,指两家结为婚姻关系,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室内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从座位安排上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故选A。
9.下列各句中的“之”字,指代对象相同的两句是 ( ) ①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①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 ①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①句中“之”指代“白璧”; ①句中“之”指代“玉斗”;
高考
B.① ① C.① ① D.① ①
高考
①①两句的“之”都指代刘邦。 故选D。 【点睛】
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置 沛公则置车骑 置之坐上
B.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坐 樊哙从良坐 因击沛公于坐 D.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 杀人如不能举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A项,动词,放弃/动词,放在; B项,均为“道歉,谢罪”之意; C项,动词,坐下/名词,座位; D项,连词,假如/动词,唯恐。 故选B。 【点睛】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取与之必因于时也 .
高考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余因得遍观群书 .
高考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例句“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是趁机、趁着的意思。
B项,“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的“因”和例句中的“因”都是“趁着(机会)”的意思。 A项,“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的“因”,译为“依靠”。 C项,“取与之必因于时也”中的“因”译为“按照”。 D项,“余因得遍观群书”中的“因”译为“于是”。 故选B。 【点睛】
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对于实词和虚词一定要下功夫去搜集、梳理、整合,形成系统网络,然后在具体的语境,比如新课文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去验证,最终达到熟能生巧。
1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 ....A.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丰富了文言的表现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要养成积极主动积累和巩固的好习惯。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把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做一个梳理。持之以恒,定能受益匪浅,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在潜滋暗长中得到提升。当然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动词,担任;①①介词,替给;①①表示判断,相当于“是”;①动词,治理;①介词,同、跟;①与“所”连用,表被动。
高考
B.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高考
故选C。
13.下列关于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因为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作品,所以它又被人们合称为“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 主张和言行策略,后由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D.在《鸿门宴》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东向,最次为西向。我们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以南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东向”错误,应“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 故选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刑人如恐不胜 .C.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项,“刑人如恐不胜”意思是:对人用刑只担心不能用尽。刑,名词作动词,对人用刑。 B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意思是: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C项,“常以身翼蔽沛公”意思是:常以身体掩护刘邦。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项,“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意思是: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兄,名词
高考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高考
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故选A。 【点睛】
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①驴不胜怒,蹄之。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树之以桑。①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①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 ①阙秦以利晋。 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A项,“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这是没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
B项,“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以”,“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应为“以何”。 C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这是典型的“……者……也”判断句类型。 D项,“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这是“此……耳”类型的判断句。 故选B。
16.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高考
B.籍何以至此 D.此亡秦之续耳
B.将军战河北 ..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高考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 B项,“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河北省。 C项,“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沛公);今义,现在的人。 D项,“脱身”:古今义相同,都是,动词,抽身,摆脱。 故选D。
1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项,“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B项,“皆为龙虎,成五采”,采,同“彩”,色彩。 C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同“否”。 D项,“大礼不辞小让”,没有通假字。 故选D。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B.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项王按剑而跽曰 劳苦而功高如此 ..D.皆为龙虎 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
高考
B.皆为龙虎,成五采 D.大礼不辞小让
高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幸:①动词,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①副词,幸而,幸亏。 B项,以:①①都是介词,把。
C项,而:①连词,表修饰;①连词,表并列。 D项,为:判断性动词,是;①介词,被。 故选B。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往谓项伯 请:请让我 .
B.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举:尽 项王 谢:感谢 D.杀人如不能举..【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错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谢,请罪。 故选C。
2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高考
高考
D.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联系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乃令张良留谢 ”中“乃”,连词,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乃”,副词,才。B项,“公为我献之”中“之”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愿伯具臣之不敢倍德也”中“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不如因善遇之”和“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中“因”均为介词,趁着。D项,“谁为大王”中“为”介词,替;“何辞为”中“为”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课内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指示:指给……看;B项,果然:饱饱的样子;D项,其实:它的实际数目。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①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请往谓项伯,”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①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①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高考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高考
(注释)①鲰生:浅薄愚陋的人。①卮:古代一种盛酒器。①蚤:同“早”。 22.下列词语活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B.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D.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B.项王在获悉刘邦登记了官吏百姓,并封闭了仓库,一点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
C.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一句,运用实词表现人物情态极其传神。 D.项伯不自觉的资敌行为,从其影响看起到了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①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 22.B 23.C
24.①您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呢?
①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B. 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和留侯张良交好”。善:形容词作动词,和……友好,交好。 故选B。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高考
高考
C.“运用实词表现人物情态极其传神”错。运用表情作用很强的“然”“且”“为”等虚词传神地表现人物情态。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
(1)“安”,怎么;“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2)“具”,全部、详细;“倍”,同“背”,倍德,忘恩负义。 参考译文:
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沛公说:“是一个浅陋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王吗?”沛公沉默不语,过了一会说:“当然敌不过,那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沛公说:“您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还是在秦朝的时候,我们就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免了死罪。如今情况危急,幸好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们两人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请项伯。
项伯进来与沛公相见。沛公捧着酒杯,向项伯献酒祝寿,又定下了儿女婚姻。沛公说:“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没敢动,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吧。”于是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就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高考
高考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2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C.沛公奉卮酒为寿
B.张良出,要项伯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之 吾得兄事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与 君安与项伯有故 秦时与臣游 ..D.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关”常称函谷关;而明清时“关”常称山海关。
B.诸侯,先秦时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后世也比喻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西周到春秋战国,爵位一般是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项王即为王爵,项伯即为伯爵。 D.臣,在秦汉及秦汉以前可用于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秦汉后多用于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25.C 26.C 27.C
28.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高考
高考
B.“要”通“邀”,邀请; D.“具”通“俱”,全部。 故选C。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动词,“出”。 B.代词,指代“他”;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C.都作介词,相当于“和”;
D.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什么样的)人”,后者表“(什么)原因”。 故选C。 27.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伯即为伯爵”说法错误。项伯,名缠,字伯,此伯不是爵位。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向“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参考译文:
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沛公不先攻破关中,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你怎么敢进关来呢?
高考
高考
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曰:“此王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交戟之卫士欲内不止。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巧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意图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停止 .C.头发上指 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叛之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B.以待大王来 常以身翼蔽沛公 ..
C.拔剑切而啖之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怀王与诸将约曰 欲呼张良与俱去 ..
31.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①拔剑切而啖之 ①项王未有以应 ①樊哙从良坐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32.下列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考
高考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语言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3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答案】 29.B 30.D 31.D 32.C
33.(1)持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击,卫兵跌倒在地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分析】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B项,“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的意思是“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所以“止”的意思是“使……停止,阻止”。 故选B。
30.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之:代词,他/之:助词,的;
高考
高考
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用; C项,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转折,却; D项,与:连词,和,同/与:连词,和,同。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然后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句子,把句子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最后筛选出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的句子,回答问题。本题,
①体现的是樊哙对事件进展的关注,与“勇”和“谋”无关。①“樊哙从良坐”是说樊哙坐的位置,与“勇”和“谋”无关。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说法错误,在当时的情况下,樊哙的行为只能说是“果敢作为”,不能看作“粗鲁莽撞”。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止”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止”,使……停止,阻止;后省略了“之”,他,代指樊哙;“内”,通“纳”,使进入;“侧其盾以撞”,侧过盾牌撞击;“仆”,跌倒。(2)中的“夫”,那;“虎狼”,像狼虎一样;“如”,好像;“举”,尽;“刑人”,指处罚人;“胜”,尽;“皆”,都;“天下皆叛之”,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高考
高考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羽没有话回答,说: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划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
高考
高考
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C.良欲往从之 从:归靠 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数:计算
35.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B.与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失其所与,不知 C.者 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D.为 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不足为外人道也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良“善谏”的一组是( ) 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①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①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①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A.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厚亲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以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38.断句并翻译。
高考
高考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于 是 上 乃 置 酒 封 雍 齿 为 什 方 侯 而 急 趣 丞 相 御 史 定 功 行 封 群 臣 罢 酒 皆 喜 曰 雍 齿 尚 为 侯 我 属 无 患 矣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答案】 34.D 35.C 36.A 37.B
38.(1)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2)①他用所有的家财去寻觅刺杀秦王的刺客。
①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而被你杀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 【解析】
34.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D项,句意为:张良多次将《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数:屡次,多次。 故选D。
35.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也”,助词,上句表解释原因;下句表疑问语气。
B项,“与”,上句介词,表相关的人,可译为“跟、同”;下句动词,结交,亲附。 C项,“者”,均为助词,附在其他词语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 D项,“为”,介词,上句相当于“由于”;下句相当于“向”。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
高考
高考
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①①均不属于张良“善谏”。 故选A。
37.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错误,原文是“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这只是张良的猜测,并不是真的要谋反。 故选B。
38.(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于是刘邦大宴群臣,当着大家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还督促丞相和御史抓紧根据每个人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群臣喝完酒出来,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封雍齿为什方侯”,封某人官职,之前断开; “而急趣丞相”“而”,连词,之前断开; “丞相/御史”,这是两个官职,之间要断开; “群臣罢酒”“群臣”主语,之前之后断开; “皆喜曰”“曰”,说话,之后断开; “我属无患矣”“我”主语,之前之后断开。
即“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悉”,所有;“求客刺秦王”,定语后置,“求刺秦王客”,去寻觅刺杀秦王的刺客。(2)中“见”,被;“诛”,诛杀;“谋反”,商量谋反。
高考
高考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被秦灭亡,张良家里尚有三百家奴,他弟弟死了也不安葬,他用所有的家财去寻觅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复仇,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共计五世在韩国为相。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偏将。张良多次将《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
由于张良体弱多病,并没有专门带兵打仗,时常作为谋臣策士,跟随在刘邦左右。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的俸禄。”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实在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刘邦已经分封功臣二十多人,还没有分封的日日夜夜都在不停地争功,使分封很难进行。刘邦一天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许多将领都坐在地上谈话。刘邦问:“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刘邦问道:“天下已经平定,为何还要谋反?”留侯张良说:“陛下从一个平民百姓起义,并以此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身为天子,你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亲近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所仇视怨恨的人。如今将领和官吏不可能都得到封赏,这些人不仅害怕陛下不能全都封赏,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而被你杀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刘邦忧虑地说:“怎么办才好呢?”留侯说:“陛下平生最恨的,
高考
高考
又为君臣所共同知道的,最突出的那个人是谁呢?”刘邦回答说:“雍齿还在儿时就与我有仇,他曾多次欺侮我。我本来想杀掉他,但因为他战功很多,所以不忍心杀掉他。”张良说:“现在必须首先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大家见雍齿都受到了封赏,那么每个人的心里都稳住了。”于是刘邦大宴群臣,当着大家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还督促丞相和御史抓紧根据每个人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群臣喝完酒出来,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事长,常佑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
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
(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3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B.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C.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D.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
高考
A.“布衣”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列侯,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没有封国。 C.“持节”中的“节”是指传达命令的符节。
D.“顿首”指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为正拜。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不贪图钱财,深谋远虑。人关中之后,不像其他将领一样抢夺金帛财物,而是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
B.萧何善于治国抚民,供粮给士。刘邦领兵打仗,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并且能够为刘邦及时补充兵员,供应粮草。
C.萧何识人爱才,善于自保。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韩信封侯之后,欲起兵谋反,萧何向吕后献计谋杀了韩信。
D.萧何尽忠职守,为国分忧。萧何看到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为百姓请求耕种,不惜忤上坐牢。高祖去世后,萧何主动向惠帝推选宰相人选。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43.文中哪些地方说明萧何功劳“第一”? 【答案】 39.C 40.B 41.D
42.1)萧何以丞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镇抚、谕告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 (2)汉王在战场上多次丧师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
43.①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①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解析】
39.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
高考
高考
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波浪线部分的译文是:长安耕地少,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闲置不用,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不收秸秆做野兽的食物。
选项的第一处断句均一样,即“长安地狭”后断开。“上林中多空地”是个主谓句,单独“上林中”不通顺,即“上林中”与“多空地”不能断开,从而排除B项。“弃”修饰这些土地的情况是被废弃的。“愿令民得入田”的主语是萧何,所以其前要断开,“愿令民得入田”的意思是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所以“入”与“田”不能断开,二者是连动关系,从而排除D项,“毋收稿为兽食”与前面的“令民得入田”是对称结构,其前要断开。而不要收秸秆的原因,是作为野兽的粮食,所以“收稿”与“为兽食”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40.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列侯,没有封国”这个地方。其实,列侯是有封国的,按封区户数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产量征收地税,供其享用,称“食邑”。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曲解文意,萧何为民请求耕上林苑中空地,他满以为皇帝会体恤民情采纳建议,没有想到要坐牢;原文是“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说明萧何没有主动向惠帝推荐宰相人选,而是皇帝主动咨询他。 故选D。
42.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
高考
高考
——完善。
第(1)句采分点:“以”,凭借;“留收”,留守;“填抚”,即镇抚;“谕告”,自上而下颁布文告;“给”,供给。
第(2)句采分点:“数”,多次;“遁”,逃亡;“辄”,总是,随时。
4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①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回答:文中哪些地方说明萧何功劳“第一”?从文章“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可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掌握了重要资源,其功劳可谓卓著。另外,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汉王在战场上多次丧师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他军队的损失,也能充分说明他的功劳第一。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临死是肯定曹参的价值以及为民申请耕种的土地资源,休养生息,保证了汉初的稳定和中兴等等都可以看出他功勋卓著。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点睛】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萧何,沛县人。因为他的文章设有疵病,而成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曾多次在吏事上偏袒高祖。高祖后来当了亭长,萧何又经常帮助他。
等到高祖起义当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一职。沛公到了咸阳后,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瓜分府库储存的金帛财物,然因萧何却先进去把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沛公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
高考
高考
沛公当了汉王后,让萧何任丞相。萧何推荐了韩信,汉王让韩信做大将军,说服汉王令他引兵东**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镇抚、谕告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攻打楚国,而萧何留守在关中,帮助太子,治理栎阳。制定了法令规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经常上书给皇上,皇上许可的就去做;来不及上书的,就以合适的方式去做,等到皇上回来后再告诉皇上。并且计算户民数量转运粮饷,以供给军队使用。汉王在战场上多次丧师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皇上因此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处理。
汉五年,汉王杀掉项羽之后,做了皇帝。列侯受封完毕,上奏位次。(皇上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于是让萧何做第一,并恩赐他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进朝廷时不必小步疾行,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
后来萧何替百姓上书说:“长安耕地少,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闲置不用,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不收秸秆做野兽的食物。”皇上大怒说:“相国收了商人的贿赂,竟然替他们请求我的林苑!”于是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让他戴上刑具把他拘禁起来。几天后,王卫尉侍奉皇上的时候,走上前说:“为官办事有利于民的事情就上书请愿,这才是真正的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能怀疑这是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呢!陛下不必把宰相看得如此浅薄!”皇上听了之后很不高兴。这一天,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萧何。萧何年事已高,素来行事恭谨,光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相国不要这样!祖国为百姓请求我的林苑却没有得到批准,这使得我就像是桀、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却是贤能的国相。我之所以治罪相国,只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萧何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去探望他,问萧何说:“您百岁之后,谁能代替“没有比皇上更了解臣下的了。”皇帝说:“曹参如何?”萧何点头说:“皇上找到贤才了,您呢?”萧何回答说:
我就算死也没有可后悔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
高考
高考
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土/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鼻涕,而“泗”指眼泪。 D.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一成语与他有关。 4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备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室,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高考
高考
【答案】 44.B 45.C 46.B
47.(1)樊哙说:“我连死都不会推辞,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
(2)况且陛下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世隔绝吗? 【解析】
44.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句中,“飨”的宾语是“军士”,“飨军士”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令”的宾语是“项庄”,“令”与“项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4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古代的‘涕’一般指鼻涕,而‘泗’指眼泪”解说错误,古代的“涕”指眼泪,“泗”指鼻涕。 故选C。
46.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B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分析有误,据原文“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可知,只是感到惊异,“赞叹之情”无中生有。 故选B。
47.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且,尚且;辞,推辞;岂,难道。
高考
高考
(2)且,况且;见,接见;计,讨论;顾,难道;绝,隔绝。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
高考
高考
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沛公然其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4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又让不受让:推辞,谦让 .
B.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接纳,让……进来 .C.方飨士,旦日合战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D.见谢项羽谢:拜谢 .
4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B.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C.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高考
高考
D.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5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刘邦善于听取意见。刘帮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B.刘邦胸怀大局,深谋远虑。他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表白心意,并与百姓约定,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C.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他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D.刘邦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本传中虽是“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寥寥几语,但也体现了他的这种应变能力。 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答案】 48.D 49.C 50.C
51.(1)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驻扎在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2)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 【解析】
48.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谢:拜谢”错误。见谢项羽:见项羽,向他道歉。谢:道歉,谢罪。故选D。
49.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号为雍王”“王关中”是并列谓语,中间段开;排除B、D。“以自益”是“稍征关中兵”的目的,不要断开;排除A。故选C。
5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
高考
高考
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他与秦吏一起”错误。原文为“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不是他自己,而是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故选C。
5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所以:表原因;约束:规约、法纪;军:驻军,名词动用。(2)活:救或者使活命,使动用法;文:刘邦的话/说辞;谕:转告或告诉。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
(zhǐ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
高考
高考
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高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