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至今还保存着中国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娜允。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娜允古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内城”的意思。这里的房屋是傣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说明很早以前内地和边疆的交流就存在了。公元1289年(傣历651年)傣王罕罢法在孟连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庭此设“木连路军民府”。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明朝设“孟连长官司”隶云南都司,赐罕罢法孙姓刀,命第八代孙刀派送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时,朝廷赐封为“孟连世袭宣抚司”,官居四品。随着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孟连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统治机构。土司为最高长官,叫召贺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里一至四召根属内官(管内务),五至九召根属外官(管外务),十二召朗属三级官。1949年4月(傣历1311年),孟连解放,孟连土司制度告终。孟连历代28任土司,统治达660年。随着土司统治的延续,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完善和扩大,形成了宣抚司统治区(孟连、澜沧、西盟等)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由“三城两镇”(上中下城和芒方岗、芒方冒)组成,从上到下是按照登记顺序布局的。土司时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孟连宣抚司暑,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王宫,土司“召贺罕”,即为金殿之王。孟连宣抚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毁,公元1878―1919年重建。
沿着青石铺就的阶梯就来到位于古镇中的宣抚司署,这里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宣抚司署是云南清代土司的衙署,也是云南18座土司衙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整个建筑由门堂、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粮仓、厨房。雄伟的议事厅分上下两层,底层空旷凉爽,过去是大臣们休息的地方,现在游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栏座上喝茶小憩。按傣族的规矩记者脱了鞋走上二楼,满目皆是各种珍贵的藏品和讲述宣抚司署历史的壁画,精致竹编艺品、珍奇的贝叶经、金银饰品、其中还有朝廷赐给历代土司的官服、旗帜、金伞和写有汉、傣文字的公文及宣抚司的生活用具等等,特别是一袭清朝皇帝赐给的蟒袍,绣着云朵、飞鸟、腾龙、浪花,光彩夺目,可谓是华丽无比。
而在清静悠闲的佛寺里,记者看到形如歇山顶的三重檐建筑。大殿的墙壁上画着艳丽的壁画,记载着傣族的历史传说。慈眉善目的老佛爷告诉记者,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傣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宗教的节日变成了民族的节日。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相融合,形成傣族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和建筑。
娜允古城地处极边、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就是云南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成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首府。
说起娜允古城,也许会让你感到陌生,但它在东南亚傣族人的心目中,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历代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
古镇虽然历史悠久却至今保留着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风韵,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几年来,境内外少数民族,特别是缅甸,泰国等邻国的傣族到娜允古城访古溯源的客人日益增多,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孟连娜允古城列为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孟连娜允古城也是我国现存最后的傣族古城,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将它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